民办教育发展走势与生存策略
在民办教育政策持续深化调整、学龄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深刻影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精准把握政策脉搏、提升办学质量、创新服务体系,成为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此,国开教育集团于8月15日-8月17日举办了为期3天的第三期专题研修,承接前两期围绕教育创新、领导力提升等主题的培训成果,聚焦“民办教育发展走势与生存策略”,为旗下各校区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思路与方法。 本次研修以董事长推荐的“民办教育发展走势与生存策略”专题视频学习为核心内容,聚焦“政策应对、质量提升、服务创新”三大关键领域。研修强调实战导向和成果转化,为管理干部布置了三项紧密结合校区管理实际的研修任务。第一项任务要求各校区深入分析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利用“课后托管资质”实现营收增长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运用“红黄绿”三色标识法清晰标注出政策中的禁区、过渡区和机会区,确保业务拓展在合规框架内稳健推进。第二项任务则聚焦课堂教学优化,要求每位干部明确提出1个“下学期必须淘汰的教学行为”以及1个“新学期拟实施的教学创新点”,以此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与课堂质效的提升。第三项任务着力于服务品质升级,要求干部系统梳理本校存在的“最值得改进的3个服务盲点”,并制作详细的《服务升级对比表》,明确具体的改进措施和预期达成的效果。 为了深化干部们对行业趋势的理解并提供丰富的办学策略参考,集团精心筛选并提供了14本优质读物作为研修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这些读物系统覆盖了宏观政策与行业趋势分析、质量提升与精品化运营、差异化定位与特色打造、家长需求与服务创新以及数据与案例工具书等五大类别。例如,《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十四五”教育规划与民办教育转型》等书籍有助于把握政策风向;《小而精:未来学校的教育模式》《学校质量管理的333个细节》等为质量提升提供路径;《学校品牌建设的7大法则》《非对称竞争:民办教育如何错位生存》等则启发特色发展思路;而《看见孩子:家校共育的底层逻辑》《体验经济下的教育服务设计》等聚焦服务创新优化体验。集团鼓励各校区领导干部们结合本校工作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重点,并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关注和标记可直接迁移落地的操作细节。 各校区领导干部紧密围绕集团部署的三大核心任务,结合本校发展痛点与资源优势,展开了深度研讨与创新性方案设计。 青岛国开第一中学副校长熊正华深入剖析了芬兰“轻竞争、重成长”模式。他指出,民办学校必须从“冲规模”转向“做价值”,并系统提出了建立“轻竞争文化”、聚焦高质量教学、优化口碑传播的落地策略,前瞻规划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生存、垂直深耕打造“不可替代性”(如组建“教师联盟”、课程产品化)、以及激活团队韧性的实践路径。 青岛市市北区国开实验学校综合办主任庞洪涛聚焦“托管资质”利用,精准设计了分层服务(基础托管免费+学科拓展/社团课程弹性收费)与成本控制(专兼结合)方案,并运用“红黄绿”框架清晰标注了政策边界;在教与学层面,他力主淘汰低效的“填鸭式作业与题海战术”,代之以激发自主性的“主题式任务闯关”。另外,他还针对食堂菜谱、青春期教育、家长接送秩序等关键服务盲点,制定了具体可量化的升级方案。 莱西国开实验学校级部副主任宋春江则立足一线实践,强调严守政策红线(如严禁强制参与、学科补课),并充分利用校内场馆(图书馆、体育馆、教室)和师资专长(音体美、学科教师)设计特色托管课程(作业辅导、兴趣班、素质拓展);他明确提出淘汰“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传统教学行为,建议推行“分层任务驱动教学”,并提出了解决教学反馈滞后、资源共享不足、个性化辅导缺失等三大服务痛点的方案。 菏泽国开实验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张珍聚焦课后托管创收与合规,系统运用“红黄绿”三色政策标注法并设计分层服务模式(基础免费+增值弹性收费)清晰界定操作边界;力主淘汰“大水漫灌式教学”与“无效低质作业”,代之以“数据驱动的分层精准教学”+“项目式学习(PBL) 青岛城阳国开双语学校招生办主任范靖则制定了详尽的课后托管特色课程拓展蓝图(无人机班、美术班、传统文化班、社区班),明确区分政策禁区(强制收费)、过渡区(基础服务优化)和机会区(特色课程与增值服务);在教学革新上,她倡导摒弃“生硬说教、直接批评”,实施跨学科的“月度主题融合”项目式教学,并将家校沟通升级为主动对接的“三级沟通机制”。
常态融入学科教学”双轨并进模式革新课堂质效;针对家校沟通单向滞后、非教学时段学生关怀缺失、教职工支持不足三大服务盲点,制定了具体升级方案。
本次研修生动展现了国开教育管理干部直面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各校区输出的针对性方案,不仅是对研修任务的出色回应,更为新学期在政策合规性、教学质量跃升、服务体系优化等关键领域的突破性实践,提供了清晰有力的行动指南和智慧支持。国开教育集团将积极推动研修成果转化,将其作为驱动旗下各校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能,在行业变局中持续探索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